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4): 193-198.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4.001
    摘要 (114) HTML (3) PDF (1110 KB) (18)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相比传统开腹手术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具有创伤小、痛苦轻、住院时间短等优势。随着近十几年腹腔镜器械、设备的完善及外科医师操作水平的提高,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SILC)得到了较大发展。与传统LC相比,SILC更加符合微创的理念,在美容效果、术后疼痛等方面更具优势。为进一步推动我国SILC的规范化开展,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借鉴国外相关文献及指南,结合我国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对SILC规范化开展方面的关键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投票,最终形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本共识对SILC的技术优势、适应证、单孔设备与操作器械选择、手术要点、并发症、术者培训等方面给出推荐意见,旨在完善SILC的患者选择和操作规范,促进SILC的临床应用与推广。

  • 2.
    经瘢痕处单孔腹腔镜下切除多病灶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胡启明, 鄢潇, 尤志学, 黄骁昊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5): 314-317.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5.012
    摘要 (92) HTML (0) PDF (1621 KB) (12)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 AWE)是一种少见的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多继发于剖宫产术后。 病变初期症状不明显时,以观察随访为主,当病变引起周期性腹壁疼痛等不适症状时,则以手术治疗为主。 传统的经皮切口手术能切除单个、表浅的病灶,但当存在多个病灶,且病灶较大时,传统手术方式具有创面大、易感染、腹壁组织缺损过大、腹壁薄弱等缺点。笔者团队曾报道1 例单孔腹腔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术,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本文现报道1 例经原剖宫产切口瘢痕处单孔腹腔镜下切除多病灶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以期为单孔腹腔镜技术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上提供新的手术方式。

  • 3.
    《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去除术管理规范》团体标准的解读
    魏莉, 张浩, 谭欣, 邓姗, 黄秀峰, 冯力民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4): 199-204.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4.002
    摘要 (91) HTML (0) PDF (1204 KB) (20)

    宫腔镜手术是黏膜下肌瘤微创保守性的一线治疗方案,随着宫腔镜技术的推广普及、作为一种普遍开展的常见病手术类型,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于2023年10月22日颁布了《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去除术管理规范》(T/CMCHA 002-2023)团体标准。旨在为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去除术的技术、管理、实施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该标准对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去除术的医疗机构、团队人员、设备和环境提出了标准化要求。同时,该标准还规范了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去除术的临床技术标准,包括手术技术、培训制度、结果评价和质量控制管理等。本文对该团体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与建议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及应用标准、规范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4.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微创手术治疗
    王飞, 陈政, 余德才, 曹亚娟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5): 306-310.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5.010
    摘要 (79) HTML (0) PDF (2011 KB) (8)

    目的

    通过回顾本中心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腹腔镜手术诊疗的过程,总结并讨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外科诊疗原则。

    方法

    基于2024 年5 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与肝移植外科收治的1 例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多次上消化道出血,并在近期检查中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通过肝功能及储备功能评估、消化内镜检查、肿瘤分期评估后制定外科手术治疗策略。

    结果

    患者顺利接受腹腔镜肝切除联合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出血少,术后无感染、出血、胆瘘、门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恢复顺利,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

    结论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在经过严密、全面的术前评估后,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同期处理肿瘤、门静脉高压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及脾功能亢进,使患者获益。

  • 5.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的关键点线面
    陈超波, 余德才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6): 321-328.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6.001
    摘要 (79) HTML (1) PDF (2383 KB) (7)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肝胆外科手术已迈入微创时代。 解剖性肝切除是微创肝切除术理念的具体应用。 随着腔镜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肝脏动态流域学说的进一步发展,解剖性肝切除术实施的必要性愈加凸显。 但是,精确界定肝切除的解剖范围和具体的解剖标志依然缺乏。 因而,笔者总结归纳解剖性肝切除临床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线、面,旨在为临床实践腹腔镜肝切除指引更为精确的解剖界限,便于解剖性肝切除术的规范与技术推广。

  • 6.
    ⅢA 期肺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胸腔镜右肺中下叶切除术
    刘一鸣, 温佳新, 赵恺, 薛志强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5): 311-313.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5.011
    摘要 (76) HTML (0) PDF (1345 KB) (14)

    目的

    探讨ⅢA 期肺腺癌接受新辅助免疫+化疗、靶向治疗后的疗效评估,以及行胸腔镜微创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4 年4 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胸外科进行的1 例胸腔镜右肺中下叶切除术治疗经过新辅助化疗+免疫、靶向治疗后,病理缓解明确的IIIA 期肺腺癌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难度较大,手术时间150 min,出血量50 ml。 术后恢复顺利,无漏气、肺不张等相关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5 d 出院。

    结论

    EGFR 敏感基因突变ⅢA期肺腺癌患者经过新辅助化疗+免疫、靶向治疗后,病理缓解明确,手术安全可行。

  • 7.
    无能量宫腔镜技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推荐意见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宫内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 无能量宫腔镜诊疗专家组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2): 83-89.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5.02.004
    摘要 (76) HTML (6) PDF (1860 KB) (25)

    宫腔镜是宫内疾病的金标准诊疗方法。随着宫腔镜器械的推陈出新与无能量宫腔镜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宫腔镜无能量器械手术在阴道、宫颈、子宫腔病变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适应临床诊疗的需求,专家组结合文献及临床经验,同时根据中国目前无能量宫腔镜诊疗的发展现状,针对宫腔镜无能量器械诊疗的准入标准、适应证、禁忌证、操作前准备、操作要点、术中监护、术后处理、并发症处理、无能量宫腔镜器械的分类及其在生殖道病变诊疗中的应用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当前无能量宫腔镜诊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8.
    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辅助vNOTES治疗妇科良性疾病
    刘洋, 方芳, 李莹, 李青, 陆倩, 魏善闯, XIAOMING GUAN, 张春花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4): 234-238.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4.008
    摘要 (74) HTML (0) PDF (664 KB) (1)
    目的

    探讨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辅助vNOTES(robotic-assisted single-port transvaginal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RSP-vNOTES)在妇科良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4年1月至2024年6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利用国产RSP-vNOTES治疗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机器人系统装机时间与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术中尿量、术后24 h疼痛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

    结果

    机器人系统平均装机时间(5.10±3.11)min。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长(179.43±53.9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23.81±41.36)ml、平均术中补液量(1490.15±393.28)ml;平均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52±1.54)分;平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14±0.57)d、平均术后首次排便时间(2.95±0.59)d;平均住院时间(7.94±3.36)d。

    结论

    国产单孔机器人SP1000装机便捷,操作便利,辅助vNOTES治疗妇科良性疾病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 9.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头肿瘤局部切除+胰腺端端吻合术
    栗粟, 王义刚, 汪俊州, 唐荣幸, 熊勇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6): 360-362.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6.007
    摘要 (71) HTML (2) PDF (1243 KB) (4)

    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头肿瘤局部切除+胰腺端端吻合术在胰头囊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相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传统术式对患者预后的优势。

    方法

    患者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诊断胰头囊性肿瘤,结合相关文献,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头肿瘤局部切除+胰腺端端吻合手术。

    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病理证实为胰头肿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灶性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术后患者未发生A、B 级胰瘘、胆瘘及感染,予以抗炎、抑制胰酶分泌、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10 d 出院,术后2月胃镜下拔除胰管。

    结论

    针对于胰头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头肿瘤局部切除+胰腺端端吻合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高等优点,相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传统术式有一定优势。

  • 10.
    W型肝脏悬吊技术在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王泽钦, 洪军, 王雅平, 王健, 蒿汉坤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4): 218-221.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4.005
    摘要 (70) HTML (0) PDF (719 KB) (6)
    目的

    探讨W型肝脏悬吊技术在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连续收治的64例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W型肝脏悬吊技术,即使用prolene线通过缝合结合悬吊的方式在左肝下方(膈顶与肝胃韧带之间)形成一个"W形"的网状结构以阻挡肝脏,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术中肝外叶及肝圆韧带悬吊效果理想,术区显露效果良好。手术时间为(140.9±33.2)min,肝脏悬吊时间为(2.7±0.2)min,术中失血(34.6±14.1)ml,术后住院(7.6±3.7)d。21例术后第1天肝功能指标升高,第3天开始明显下降;其中有6例术后第5天肝功能指标仍然升高,其余58例术后第5天肝功能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无肝脏悬吊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

    W型肝脏悬吊技术安全可行,不仅可以有效悬吊肝脏及肝圆韧带,还可以牵引扩大食管裂孔,或有助于迷走神经肝支的保护、降低下纵隔的手术操作及食管空肠吻合的难度。

  • 11.
    十二指肠残端处理对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胡海涛, 邵欣欣, 姜玉娟, 王鹏, 李维坤, 卢一鸣, 田艳涛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4): 205-209.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4.003
    摘要 (69) HTML (0) PDF (537 KB) (7)
    目的

    评估全腹腔镜胃癌手术中十二指肠残端处理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建立前瞻性观察队列,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十二指肠,并行Billroth Ⅱ式或Roux-en-Y式吻合,十二指肠残端处理采用3-0可吸收倒刺线行连续缝合。主要观察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级依据Clavien-Dindo分级标准,并于术后第1、3、5、7天留取流经十二指肠残端的引流液,检测总胆红素和淀粉酶。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4例患者,其中63例行十二指肠残端加固,71例未行十二指肠残端加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ECOG)评分、营养风险(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 NRS 2002)评分、内科合并症、术前新辅助治疗及TNM分期上,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以Billroth Ⅱ吻合方式为主。在手术时间上,十二指肠残端加固组与未加固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0.7±38.2 min vs. 156.3±36.6 min, P=0.649)。两组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十二指肠残端未加固组出现2例十二指肠残端瘘,而加固组无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在术后引流液总胆红素和淀粉酶指标方面,加固组在术后第1、3、5、7天引流液总胆红素和淀粉酶中位数均低于未加固组,且在术后第1天引流液总胆红素测定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全腹腔镜胃癌手术中进行十二指肠残端加固可有效降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生。

  • 12.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wenson-like巨结肠根治术
    曾纪晓, 徐晓钢, 王欣星, 刘斐, 兰梦龙, 陶波圆, 梁子建, 叶志华, 罗媛圆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4): 239-243.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4.009
    摘要 (61) HTML (0) PDF (977 KB) (1)
    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wenson-like巨结肠根治术治疗8个月以内婴儿先天性常见型巨结肠的安全性、可行性、治疗效果和并发症。

    方法

    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40例先天性常见型巨结肠患儿为研究对象,由同一外科医师实施手术,术式为三臂法机器人辅助Swenson-like巨结肠根治术。回顾性收集患儿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随访10~18个月。

    结果

    40例(男30例,女10例)先天性病患儿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SCR),平均手术月龄6±2个月,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均无需中转开放及增加辅助孔,平均手术时间为152±17 min,其中机器人手术操作时间43±16 min,肛门部直肠分离时间6±2 min,术中出血量为2±1 ml,平均切除肠管长度25±7 cm,肠功能恢复时间为8±2 h,住院时间为6±1 d,术后疼痛评分为2±1分;40例术后6例(15%)需行肛门扩张;全部患儿均痊愈出院,围术期内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肛周皮炎(7.5%)和小肠结肠炎(7.5%)。

    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wenson-like巨结肠根治术适用于婴儿期先天性常见型巨结肠的治疗,近期效果良好。

  • 13.
    腹腔镜肝脏尾状叶切除术中国专家共识(2024 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1): 1-7.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5.01.001
    摘要 (59) HTML (1) PDF (1254 KB) (31)

    肝脏尾状叶为肝脏最深、解剖最复杂的肝段,曾一度被称为肝脏外科最后的“堡垒”。 随着腹腔镜肝脏切除技术的提高,腹腔镜肝脏尾状叶切除术(laparoscopic caudate lobectomy,LCL)国内报道逐渐增多,但手术治疗尚未形成规范。 为规范LCL,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肝胆外科领域专家展开深入讨论,在总结临床经验和相关文献基础上,从肝脏尾状叶解剖、LCL 适应证、术前准备与规划、手术团队建立及学习曲线、患者体位、穿刺布孔、手术入路、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等多方面提出了建议,制订了《腹腔镜肝脏尾状叶切除术中国专家共识(2024 版)》,旨在促进LCL 的规范化和流程化开展,并为LCL 临床规范应用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提供指导性意见。

  • 14.
    超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
    孔令琪, 郑相云, 朱延袤, 杨松, 潘映雪, 张焕虎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6): 373-379.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6.011
    摘要 (57) HTML (1) PDF (1021 KB) (7)

    超低位直肠癌是指瘤体下缘距离齿状线<2 cm 的直肠肿瘤,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对于侵犯肛提肌、肛门括约肌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al-perineal resection,APR)、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xtralevator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ELAPE)是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 APR 存在无法避免的“外科腰”的问题,ELAPE 虽然切除了更多的肛提肌组织,减少了术中穿孔率和局部复发率,但面临更加困难的盆底重建工作。 近年来,众多学者从手术入路、体位等方面开展了许多ELAPE 改良术式,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仍无法保肛。 随着解剖学研究的深入和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保肛手术如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TME)等不断开展。 然而,保肛手术技术要求更高、学习曲线更长,术后并发症、远期肿瘤结局等情况仍需临床论证。 为此,本文对超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 15.
    腹腔镜全胃切除中的"胃短先行"脾门淋巴结清扫策略
    国瑀辰, 何亮, 穆剑锋, 巩阳, 王权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4): 250-252.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4.011
    摘要 (56) HTML (1) PDF (701 KB) (3)

    由于脾脏上极与胃底关系紧密,在全胃或近端胃手术脾门淋巴结清扫过程中,脾脏上极清扫时易因视野受限和过度牵拉导致脾上极出血。通过游离胃后间隙到达脾脏上极,先从脾脏上极头侧腹膜开窗,自上而下优先处理脾脏上极胃短血管的"胃短先行"脾门淋巴结清扫策略,可降低脾门淋巴结清扫难度和术中脾门出血事件风险。

  • 16.
    应用电钩三孔法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
    刘见, 杨晓波, 何均健, 吴淼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6): 363-364.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6.008
    摘要 (55) HTML (1) PDF (898 KB) (5)

    目的

    探讨电钩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22年7月实施的1 例电钩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术中全程使用电钩分离胃大弯侧血管、胃短血管,网膜复位时缝扎胃网膜血管、胃短血管。

    结果

    总手术时间63 min,术中出血3 ~5 ml,术后疼痛评分为3 分,恶心呕吐评分2 分,术后第4 天出院。

    结论

    电钩在合理操作下完全能达到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手术的要求,不仅节约医疗资源,也为减重患者降低了手术费用。

  • 17.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中国专家共识(2024 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8 (01): 8-14.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5.01.002
    摘要 (54) HTML (0) PDF (1519 KB) (40)

    随着对脾脏功能研究的深入及“精准医疗”“快速康复”理念的实施,保留脾脏功能的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splenectomy,LPS)逐渐成为治疗脾脏良性病变、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及轻度脾脏外伤的首选术式,不但保留了脾脏功能,同时具有安全、创伤小、疼痛轻、康复快等优点。 本共识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详细阐述了LPS 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及术后管理等,并提出专家推荐意见,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共识的目标人群为接受LPS 的患者,使用人群为从事脾脏疾病治疗的各级医疗机构外科医生、护理及相关技术人员。

  • 18.
    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多发性结直肠癌肝转移
    宋华传, 季鹏, 姚焕章, 王永帅, 张珅瑜, 宋瑞鹏, 王继洲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4): 222-226.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4.006
    摘要 (53) HTML (0) PDF (592 KB) (6)
    目的

    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与仅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多发性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2月至2024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4例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或不联合腹腔镜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的多发性CRL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组42(33.9%)例、腹腔镜肝切除术组82(66.1%)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术后主要并发症相关的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和对数秩检验用于比较不同手术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情况。

    结果

    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组患者的病灶数目更多(P<0.001),肝两叶受累比例更高(P<0.001)。20(16.1%)例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及以上的并发症。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24.0 kg/m2 (OR 5.11, 95%CI: 1.54~16.95, P=0.008)和术中输血(OR=7.90,95%CI: 1.00~62.15,P=0.050)是术后主要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种手术方式的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中位RFS分别为8.8个月和10.2个月。

    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联合微波消融为肿瘤数目较多和肝两叶受累的CRLM患者提供了一个根治性手术的机会。CRLM个体化治疗时,可以在保留肝功能的情况下,采取更加积极的根治性手术方案以改善预后。

  • 19.
    腹腔镜下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在晚期卵巢癌的临床应用
    罗成燕, 袁琳, 周树林, 姜旖, 陈婷, 王聪, 程文俊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6): 339-345.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6.004
    摘要 (53) HTML (0) PDF (2908 KB) (4)

    目的

    探讨晚期卵巢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后行腹腔镜下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interval debulking surgery,IDS)患者的选择及手术技巧。

    方法

    收集符合标准的接受腹腔镜下IDS 术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临床、手术、病理及随访资料。

    结果

    自2023年3月至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共6 例患者经过3 疗程NACT 后,接受了腹腔镜下IDS,均达R0 切除,平均手术时间405 ±42 min,平均出血量283 ±194 ml。 2 例患者因术前合并中度贫血、术中出血>400 ml,接受了输血。 术后首次化疗距IDS 的中位时间为13 d。 术后30 d 内均无Clavien-DindoⅡ级及以上的并发症发生。 经中位随访6 个月,无复发与死亡。

    结论

    腹腔镜下IDS 可选择经充分评估的患者,由具有丰富的开腹肿瘤细胞减灭术经验和良好腹腔镜手术技巧的术者完成,实现满意减瘤,同时减少创伤,促进术后恢复。

  • 20.
    开放、腔镜、机器人辅助肝血管瘤剥除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对比
    罗迎吉星, 隗瑞丽, 王天晓, 黄笳, 徐力, 孙永亮, 杨志英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5): 277-283.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5.005
    摘要 (52) HTML (0) PDF (1159 KB) (12)

    目的

    通过分析本中心接受开放、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肝血管瘤剥除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患者的短期结局,比较不同手术方式行肝巨大血管瘤剥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收集自2016 年11 月至2024 年6 月,共176 例于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肝胆胰外科接受肝血管瘤剥除的患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将73 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据肝血管瘤剥除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机器人组(robotic enucleation,RE) 11 例、腹腔镜组(laparoscopic enucleation, LE) 47 例,开放组(open enucleation,OE)15 例。

    结果

    比较三组在手术难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实验室指标变化、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临床反应等方面的差异。 统计分析发现,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05. 15 min,显著低于开放组和机器人组;机器人组术中异体血输入例数为0 例,显著少于腔镜组和开放组;机器人组术中肝门阻断次数平均1.18 次,显著少于腹腔镜组和开放组;腹腔镜组术后第3 天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均值为16.76 μmol/L,显著低于开放组和机器人组;机器人组术后第3 天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均值为17.25 s,显著高于开放组和腹腔镜组;机器人组术后第3 天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均值为78.45%,显著低于开放组和腹腔镜组;机器人组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均值为4.27 d,显著低于开放组和腹腔镜组;机器人组术后住院时长均值为7.36 d,显著低于开放组和腹腔镜组。

    结论

    开放、腹腔镜、机器人肝血管瘤剥除术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肝血管瘤。 腹腔镜和机器人均可减少手术时间、肝门总阻断次数、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总住院时长。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