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单孔腹腔镜手术在儿童普通外科中的应用与展望
    曾纪晓, 梁子建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2): 65-69.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2.001
    摘要 (254) HTML (1) PDF (1050 KB) (4)

    腹腔镜手术已成为外科手术的主流,单孔腹腔镜手术(single-port laparoscopic surgery, SPLS)是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补充,即通过一个切口进入人体,置入镜头和手术器械完成操作,以实现切口更加美观乃至无可视化瘢痕的目的,是目前手术学关注的热点。SPLS出现后,小儿外科医师尝试将其应用到小儿外科疾病的诊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成人外科比较,发展仍显缓慢。本文结合以往的手术经验,就SPLS在儿童普通外科的应用和前景做一论述,以期进一步推动儿童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应用。

  • 2.
    国产单孔蛇形臂腹腔镜机器人在妇科领域的应用探索
    张可欣, 孙大为, 任常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2): 106-110.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2.008
    摘要 (107) HTML (0) PDF (940 KB) (5)
    目的

    报道应用国产单孔蛇形臂腹腔镜机器人(术锐SR-ENS-600)进行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初步经验,并探讨该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妇科中心21例应用术锐SR-ENS-600系统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资料和42例应用单孔腹腔镜进行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伤口愈合情况等多项因素对围手术期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R-LESS(robotic-assited lapar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R-LESS)组和LESS(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LESS)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9.00(53.00,130.00)min和50.00(40.00,70.00)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30.00(20.00,80.00)ml和50.00(50.00,100.00)ml。所有手术均通过单孔手术方式成功完成,未改变手术方式。R-LESS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变化等指标方面均优于LESS组。

    结论

    应用术锐SR-ENS-600单孔腹腔镜机器人系统治疗妇科良性疾病是安全可行的。

  • 3.
    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Currarino综合征
    徐晓钢, 曾纪晓, 刘斐, 兰梦龙, 陶波圆, 梁子建, 温俐妮, 叶志华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2): 120-124.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2.011
    摘要 (84) HTML (0) PDF (1142 KB) (1)
    目的

    总结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Currarino综合征的经验及技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例Currarino综合征(均为男性,年龄1~4岁)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手术效果,总结手术经验。

    结果

    5例患儿均一期完成单孔腹腔镜下骶前肿物切除、结肠拖出吻合术,术中在单孔腹腔镜辅助下完成远端扩张结直肠游离后,经肛门拖出切除,断端封闭送回腹腔,再实施单孔腹腔镜下骶前肿物切除,最后完成结肠直肠吻合。5例均一期完成手术,无需经后矢状入路操作,无需行肠造瘘术,无中转开放或需增加trocar病例。平均手术时间240 min,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为9(7~11)d,术后均恢复良好,骶前肿物病理结果3例为成熟性畸胎瘤、1例为皮样囊肿,1例为脂肪瘤。随访6~48个月,无出血、尿潴留、肠梗阻、吻合口漏、伤口愈合不良、便秘复发、肿物复发等并发症,排便次数1~3次/d,1例术后出现轻度污粪1~2次/周,术后腹部均无可视性瘢痕。

    结论

    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Currarino综合征具有直视下操作、创伤小、切口美观、避免后矢状入路等优点,术后短期效果满意。

  • 4.
    5G远程机器人妇科手术初步临床实践与评价
    王楠, 李立安, 杨雯, 顾成磊, 叶明侠, 李卫平, 张晓莉, 陈琳, 朱晓明, 罗成, 樊杨, 魏淑会, 孟元光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3): 168-172.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3.008
    摘要 (78) HTML (2) PDF (805 KB) (5)
    目的

    探讨5G远程机器人手术在妇科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

    使用精锋远程手术系统,分别对2例子宫颈癌前病变、2例子宫肌瘤患者实施5G远程机器人手术,总结并分析4例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及远程手术相关指标。

    结果

    4例5G远程机器人妇科手术均顺利完成,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102.50±54.78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2.50±133.01 ml,平均术后排气时间21.50±10.25 h,平均拔除尿管时间2.75±2.87 d,术后平均住院日为5.25±2.63 d。术者端位于北京、三亚,患者端位于三亚、北京、银川,主从端距离为1100~3000 km不等;最大延时为22.627~55.668 ms,最小延时为20.175~52.612 ms,平均延时为20.331~52.781 ms。

    结论

    本研究对5G远程条件下妇科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进行了验证,同时对该手术模式下实施复杂妇科手术操作、"多点"远程及主从端对调的双向5G远程机器人妇科手术进行了探索。

  • 5.
    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4): 193-198.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4.001
    摘要 (74) HTML (1) PDF (1110 KB) (1)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相比传统开腹手术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具有创伤小、痛苦轻、住院时间短等优势。随着近十几年腹腔镜器械、设备的完善及外科医师操作水平的提高,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SILC)得到了较大发展。与传统LC相比,SILC更加符合微创的理念,在美容效果、术后疼痛等方面更具优势。为进一步推动我国SILC的规范化开展,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借鉴国外相关文献及指南,结合我国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对SILC规范化开展方面的关键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投票,最终形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本共识对SILC的技术优势、适应证、单孔设备与操作器械选择、手术要点、并发症、术者培训等方面给出推荐意见,旨在完善SILC的患者选择和操作规范,促进SILC的临床应用与推广。

  • 6.
    LSG中保留胃窦部及His角完整性对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影响
    孙武青, 郭震, 郝少龙, 孙海涛, 姬阆, 白日星, 韩威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2): 95-99.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2.006
    摘要 (69) HTML (0) PDF (791 KB)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中保留胃窦部及His角完整性对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行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手术的肥胖症患者76例,并完成术后6个月随访的患者。分为A组40例(保留胃窦部及His角周围组织完整性)和B组36例(未保留胃窦结构及His角周围组织的完整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多余体质量下降百分比(percent excess weight loss,%EWL)及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 Gerd-Q)量表评分的差异性。

    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44±6.032 kg/m2 vs. 41.74±6.677 kg/m2; 28.99±4.763 kg/m2 vs. 29.82±4.651 kg/m2, P>0.05)。A、B两组患者术前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的发病率分别是27.5%(11例)、27.8%(10例),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3、6个月时A组患者GERD的发病率(Gerd-Q评分≥8)分别是30.0%(12例)、27.5%(11例)、22.5%(9例),显著低于B组的41.7%(15例)、38.9%(14例)、36.1%(13例),P<0.05。

    结论

    保留胃窦部及His角的完整性并不影响减重效果,并且有利于降低胃袖状切除术后GERD的发病率。

  • 7.
    W型肝脏悬吊技术在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王泽钦, 洪军, 王雅平, 王健, 蒿汉坤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4): 218-221.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4.005
    摘要 (66) HTML (0) PDF (719 KB) (6)
    目的

    探讨W型肝脏悬吊技术在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连续收治的64例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W型肝脏悬吊技术,即使用prolene线通过缝合结合悬吊的方式在左肝下方(膈顶与肝胃韧带之间)形成一个"W形"的网状结构以阻挡肝脏,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术中肝外叶及肝圆韧带悬吊效果理想,术区显露效果良好。手术时间为(140.9±33.2)min,肝脏悬吊时间为(2.7±0.2)min,术中失血(34.6±14.1)ml,术后住院(7.6±3.7)d。21例术后第1天肝功能指标升高,第3天开始明显下降;其中有6例术后第5天肝功能指标仍然升高,其余58例术后第5天肝功能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无肝脏悬吊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

    W型肝脏悬吊技术安全可行,不仅可以有效悬吊肝脏及肝圆韧带,还可以牵引扩大食管裂孔,或有助于迷走神经肝支的保护、降低下纵隔的手术操作及食管空肠吻合的难度。

  • 8.
    儿童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钟知足, 陶波圆, 曾纪晓, 吴强, 王哲, 余家康, 刘斐, 徐晓钢, 兰梦龙, 梁子建, 李燕秋, 刘凤君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2): 83-89.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2.004
    摘要 (64) HTML (0) PDF (767 KB) (1)
    目的

    分析儿童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

    方法

    2015年8月至2023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六病区共收治胆总管囊肿患儿498例,根据纳入标准对其中4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出现术后并发症的39例患儿作为并发症组,未发生并发症的425例患儿作为无并发症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再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464例患儿中,共39例(8.4%)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Clavied-Dindo Ⅰ级7例、Ⅱ级12例、Ⅲ级20例,无Ⅳ级和Ⅴ级并发症发生,以肠梗阻、胆漏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较高;并发症组39例中,19例(48.7%)行保守治疗,20例(51.3%)再次手术后痊愈。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在患儿的术时年龄、儿科营养不良评估筛查工具(screening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malnutrition in pediatrics, STAMP)评分、囊肿感染史、囊肿远端结石/蛋白栓、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TAMP评分、囊肿感染史和手术时间是导致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儿童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以Clavied-Dindo Ⅱ、Ⅲ级为主,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肠梗阻;STAMP评分、囊肿感染史、手术时间是导致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9.
    《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去除术管理规范》团体标准的解读
    魏莉, 张浩, 谭欣, 邓姗, 黄秀峰, 冯力民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4): 199-204.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4.002
    摘要 (62) HTML (0) PDF (1204 KB) (5)

    宫腔镜手术是黏膜下肌瘤微创保守性的一线治疗方案,随着宫腔镜技术的推广普及、作为一种普遍开展的常见病手术类型,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于2023年10月22日颁布了《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去除术管理规范》(T/CMCHA 002-2023)团体标准。旨在为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去除术的技术、管理、实施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该标准对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去除术的医疗机构、团队人员、设备和环境提出了标准化要求。同时,该标准还规范了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去除术的临床技术标准,包括手术技术、培训制度、结果评价和质量控制管理等。本文对该团体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与建议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及应用标准、规范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10.
    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现状与展望
    李临川, 李戊阳, 程玉刚, 朱健康, 张光永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3): 135-140.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3.002
    摘要 (60) HTML (0) PDF (935 KB) (6)

    近年来,对于局部早期、无转移的胃上部癌,近端胃切除术被认为是一种保留胃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的手术方式。相较于全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在减轻体重、改善营养状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由于术后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如何在术后进行胃食管结合部的有效重建,既保留胃功能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梳理并总结了胃食管结合部解剖基础及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不同重建方式的优缺点和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以期提高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 11.
    十二指肠残端处理对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胡海涛, 邵欣欣, 姜玉娟, 王鹏, 李维坤, 卢一鸣, 田艳涛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4): 205-209.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4.003
    摘要 (59) HTML (0) PDF (537 KB) (1)
    目的

    评估全腹腔镜胃癌手术中十二指肠残端处理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建立前瞻性观察队列,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十二指肠,并行Billroth Ⅱ式或Roux-en-Y式吻合,十二指肠残端处理采用3-0可吸收倒刺线行连续缝合。主要观察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级依据Clavien-Dindo分级标准,并于术后第1、3、5、7天留取流经十二指肠残端的引流液,检测总胆红素和淀粉酶。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4例患者,其中63例行十二指肠残端加固,71例未行十二指肠残端加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ECOG)评分、营养风险(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 NRS 2002)评分、内科合并症、术前新辅助治疗及TNM分期上,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以Billroth Ⅱ吻合方式为主。在手术时间上,十二指肠残端加固组与未加固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0.7±38.2 min vs. 156.3±36.6 min, P=0.649)。两组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十二指肠残端未加固组出现2例十二指肠残端瘘,而加固组无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在术后引流液总胆红素和淀粉酶指标方面,加固组在术后第1、3、5、7天引流液总胆红素和淀粉酶中位数均低于未加固组,且在术后第1天引流液总胆红素测定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全腹腔镜胃癌手术中进行十二指肠残端加固可有效降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生。

  • 12.
    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辅助vNOTES治疗妇科良性疾病
    刘洋, 方芳, 李莹, 李青, 陆倩, 魏善闯, XIAOMING GUAN, 张春花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4): 234-238.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4.008
    摘要 (59) HTML (0) PDF (664 KB) (1)
    目的

    探讨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辅助vNOTES(robotic-assisted single-port transvaginal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RSP-vNOTES)在妇科良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4年1月至2024年6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利用国产RSP-vNOTES治疗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机器人系统装机时间与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术中尿量、术后24 h疼痛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

    结果

    机器人系统平均装机时间(5.10±3.11)min。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长(179.43±53.9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23.81±41.36)ml、平均术中补液量(1490.15±393.28)ml;平均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52±1.54)分;平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14±0.57)d、平均术后首次排便时间(2.95±0.59)d;平均住院时间(7.94±3.36)d。

    结论

    国产单孔机器人SP1000装机便捷,操作便利,辅助vNOTES治疗妇科良性疾病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 13.
    经瘢痕处单孔腹腔镜下切除多病灶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胡启明, 鄢潇, 尤志学, 黄骁昊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5): 314-317.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5.012
    摘要 (56) HTML (0) PDF (1621 KB) (4)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 AWE)是一种少见的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多继发于剖宫产术后。 病变初期症状不明显时,以观察随访为主,当病变引起周期性腹壁疼痛等不适症状时,则以手术治疗为主。 传统的经皮切口手术能切除单个、表浅的病灶,但当存在多个病灶,且病灶较大时,传统手术方式具有创面大、易感染、腹壁组织缺损过大、腹壁薄弱等缺点。笔者团队曾报道1 例单孔腹腔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术,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本文现报道1 例经原剖宫产切口瘢痕处单孔腹腔镜下切除多病灶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以期为单孔腹腔镜技术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上提供新的手术方式。

  • 14.
    新辅助治疗后男性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模块化解剖的应用
    陈伟杰, 张潇, 刘雨馨, 邱小原, 张宁, 张冠南, 陆君阳, 周皎琳, 林国乐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3): 146-152.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3.004
    摘要 (53) HTML (0) PDF (1125 KB) (8)
    目的

    探讨直肠模块化解剖(rectum modular dissection,RMD)在新辅助治疗后男性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符合条件的患者被随机分为RMD组和传统直肠解剖组(TRD)。比较入组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肿瘤分期数据、围手术期恢复情况和标本病理结果,并对患者泌尿生殖功能和排便功能进行了评估和比较。本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2100052094)注册。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的176例患者,RMD组81例,TRD组80例。两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基础病和肿瘤特征方面没有显著差异。RMD组的失血量(P<0.01)、手术持续时间(P<0.01)和住院时间(P= 0.04)均显著少于TRD组。两组患者标本切缘阳性率(P=0.10)和系膜完整性(P=0.62)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1年无病生存率保持相似(96.3% vs. 93.8%,P=0.49)。没有患者死亡或发生远处转移。RMD组在术后1年勃起功能评估(IIEF-5评分,P< 0.01)和排便功能评估(LARS评分,P< 0.01)方面较好。

    结论

    对于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男性患者,RMD是一种可靠的游离直肠的方法,能够提高手术质量,更标准地实现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改善肿瘤学预后和功能恢复。

  • 15.
    经脐单孔腹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手术中的探讨
    王酉, 严斌, 狄文, 楼微华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3): 173-176.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3.009
    摘要 (53) HTML (0) PDF (922 KB) (1)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前哨淋巴结切除术(sentinel lymphnode biopsy, SLNB)、全子宫及双侧卵巢-输卵管切除(bilateral salpingo-oophorectomy, BSO)的微创手术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就诊的1例行子宫内膜癌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例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癌根治手术中严格遵循"精准""微创"理念,贯穿"无瘤"原则,通过荧光剂示踪下前哨淋巴结切除和免举宫单孔腹腔镜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的手术方式,完整切除病灶组织,术中出血少,无损伤;手术病理分期为子宫内膜样腺癌IAm POLEmut期,术后评估随访未见异常,也进一步明确了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结论

    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安全可行,前哨淋巴结切除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分期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 16.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的关键点线面
    陈超波, 余德才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6): 321-328.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6.001
    摘要 (53) HTML (0) PDF (2383 KB) (3)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肝胆外科手术已迈入微创时代。 解剖性肝切除是微创肝切除术理念的具体应用。 随着腔镜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肝脏动态流域学说的进一步发展,解剖性肝切除术实施的必要性愈加凸显。 但是,精确界定肝切除的解剖范围和具体的解剖标志依然缺乏。 因而,笔者总结归纳解剖性肝切除临床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线、面,旨在为临床实践腹腔镜肝切除指引更为精确的解剖界限,便于解剖性肝切除术的规范与技术推广。

  • 17.
    完全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儿胆总管囊肿的对比研究
    冯勇, 夏仁鹏, 邹婵娟, 许光, 李碧香, 李波, 周崇高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2): 90-94.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2.005
    摘要 (52) HTML (0) PDF (893 KB) (2)
    目的

    对比分析完全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儿胆总管囊肿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12月行传统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46例与完全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62例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恢复进食时间、术后1个月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术后住院时间、胆漏、远期肠梗阻发生率。

    结果

    完全腹腔镜组较传统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185.5(175.0,200.0)vs.194.5(184.8,210.0)min]、术后1个月TB、DB、ALT及AST、胆漏(3.2% vs. 2.2%)、远期肠梗阻发生率(0 vs. 4.3%)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出血量[5(4.5,10) vs. 10(5,10)ml]、恢复进食时间[6.0(5.4,7.0) vs. 6.5(6.0,7.0)d]、术后住院时间[10(9.8,11.3) vs. 11(11,12)d]方面均优于传统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完全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未增加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可临床推广。

  • 18.
    ⅢA 期肺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胸腔镜右肺中下叶切除术
    刘一鸣, 温佳新, 赵恺, 薛志强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5): 311-313.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5.011
    摘要 (51) HTML (0) PDF (1345 KB) (6)

    目的

    探讨ⅢA 期肺腺癌接受新辅助免疫+化疗、靶向治疗后的疗效评估,以及行胸腔镜微创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4 年4 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胸外科进行的1 例胸腔镜右肺中下叶切除术治疗经过新辅助化疗+免疫、靶向治疗后,病理缓解明确的IIIA 期肺腺癌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难度较大,手术时间150 min,出血量50 ml。 术后恢复顺利,无漏气、肺不张等相关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5 d 出院。

    结论

    EGFR 敏感基因突变ⅢA期肺腺癌患者经过新辅助化疗+免疫、靶向治疗后,病理缓解明确,手术安全可行。

  • 19.
    儿童腔镜辅助胆总管囊肿切除术胆肠吻合处理策略研究
    罗洋, 谢小龙, 向波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2): 70-75.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2.002
    摘要 (49) HTML (0) PDF (733 KB) (1)
    目的

    探索儿童微创胆总管囊肿切除术中胆肠吻合的手术处理策略并进行经验分享。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接受腹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胆总管囊肿切除的患儿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数据包括流行病学资料(年龄、体重、性别等)、影像学资料(囊肿分型、直径等)、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胆肠吻合口直径、内引流支撑管置入情况、吻合口前后壁缝合方式等)、术后并发症(胆漏、胆肠吻合口狭窄等)。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61例胆总管囊肿患儿,其中男性67例,女性194例,121例接受机器人手术,14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其中Ia型129例,Ic型98例,Ⅳ型34例。平均手术时间为210.10±34.16 min,术中出血量约为21.81±11.17 ml。吻合口直径≥8 mm者209例,前后壁连续缝合,吻合口均未放置内引流支撑管;直径5~8 mm者46例,前壁间断缝合,后壁连续缝合,吻合口放置内引流支撑管者5例;直径<5 mm者6例,前后壁均行间断缝合,均放置内引流支撑管。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4.75±1.52)个月,放置内引流支撑管的11例患儿,其中8例于术后3个月复查彩超显示支撑管已脱落,3例于术后6个月复查彩超时示已脱落。术后发生胆漏2例,保守治疗后治愈,胆肠吻合口狭窄3例,均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支架置入后治愈,术后门诊随诊恢复良好。

    结论

    腔镜辅助儿童胆总管囊肿切除术中胆肠吻合口的处理策略在预防术后吻合口漏及狭窄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吻合策略和内引流支撑管放置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 20.
    腹壁整形术后腹腔镜新脐入路治疗卵巢肿物的安全性探讨
    刘庭秀, 刘新敏, 刘莹, 隋娟, 武宇, 赵瑜敬, 毕红, 孙雪梅, 范秀华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7 (03): 189-192.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24.03.013
    摘要 (49) HTML (0) PDF (749 KB) (3)
    目的

    探讨腹壁整形术后患者发现卵巢肿物并选择新脐与原腹壁整形瘢痕手术入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腹腔镜术前评估患者腹壁整形术后状态,并结合相关文献,与患者充分沟通后,选择新脐与原腹壁整形瘢痕入路开展手术。

    结果

    腹腔镜穿刺入路选择新脐与原瘢痕入路,顺利建立气腹,完整剥除卵巢肿物,术中病理结果为交界性卵巢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 BOT),术后第2日出院,1周后随访,切口愈合良好,术后1个月随访,体象量表评分(body image scale, BIS)5分,美容评分(cosmetology score, CS)23分。

    结论

    腹壁整形术后患者行腹腔镜手术,选择新脐与原腹壁整形瘢痕入路具有安全性与可行性,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阅读排行

更多